高中國寫班佳作

——方格之間,映照最美的哲思與心念

           〈常若​​​​​〉林昀蓁

        一縷香煙,輕柔如絲絹向天飄升,繚繞的舞姿,於幼時的我來說,似指引的信號,告訴我神明在此處匿蹤庇佑著我們。一雙稚嫩的小手被母親溫暖的掌包覆,手裡拿著香,耳邊傳來一句句話語,母親教導著我如何向神明傳達心中的念想、祈願與感恩之心,一句句,懵懂的我複誦著,一邊望向裊裊生煙,彷若在那瞬間,感應到和上天的連結。

        清脆如玉的聲音入耳,回過神來,我正步在玉砂利上,每一步聲響,共鳴心靈的清澈,將原先積累於心的各種愁緒與煩憂帶走,留下一個寧靜而虔誠的靈魂。望向四周蓊鬱蒼翠的神木,我駐足,憶起前陣子閱讀的文章︰「神木是神明降臨的印記,神明本身就是森林,既然是神明,就不會封閉在神殿裡。祂應該悠遊在宇宙中。偶爾才降臨凡塵。」直至拜訪此聖地,才感受到,唯有心神沉澱平靜的此刻,才能聽見大自然與神的對話。強烈的能量在我體內流轉,我感受到生命旋律的脈動,引領著我向靈性與神性走去。

       走到外宮正殿,經陽光照射而橙黃耀眼的鰹木,縱使神宫建築應以莊嚴形容,而我卻能感受到其中滿溢的溫暖。說到伊勢神宮的式年遷宮儀式,常若——回歸最初美好的模樣。不僅是重回倭姬命完成神宮時那份清新質樸、簡約典雅,更是一種世代技術、信仰與文化的傳承。初次,年少時悉聽長輩的指導、做工;下一次遷宮,已是二十年後,正值壯年,已成為現場的主力,督導年輕一代技術與精神; 再下一次遷宮,已近乎古稀,能夠對子孫侃侃而談自身經歷,是一種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與專注專一的傳承。每當式年遷宮,除了思索自我的成長,憶起當時美好的模樣,也用心雕琢現在,使其一直向當年看齊。

   曾經,我是求知慾欲旺盛的孩子。因為渴望汲取更多知識,而踏入補習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校園,我們被填鴨式教育操縱著,一心只汲汲營營為了成績單上耀眼的數字,在求學之路上,比較著學到了何種快速記憶、解題的技巧,臉上浮現的不再只是燦爛的笑容,而是可以擊垮競爭對手的,一種邪魅。直至近半年,為了自己的理想人生,重新翻閱課本書籍以及層疊如山高的筆記,細細咀嚼其中字句。埋首書案的漫漫時程,少了一些過往的焦躁不安。一日,在理解一個英文單字背後神話故事之意涵後,倏地,頓悟到自己多習得一個知識,而不再只是一個伎倆或短暫記憶,心底那股沉潛已久的,源自於初學時的那種美好,轉瞬湧上心頭——原來這也是一種常若。

   自那之後,我對學習開展了不一樣的視野,常若,帶著感恩與雀躍,運筆寫字字句句新的生命體悟與知識。「只要不忘,就能永恆。」帶著追尋初時美好的格局與信念,「常若」不再只是一個名詞,更是一絲織入我生命的信仰,伴我走過人生的輝煌,以及創作新扉頁。


       〈用心若鏡〉​​​​​  殷牧謙  

       生活是單一節奏的曲調,平凡而穩定的前行著,人心,卻總跟隨不時出現的裝飾音而起伏跌盪。當八月的風捎來第一次模擬考的成績單,將陽光下的臉龐吹得幾家歡樂幾家愁,我,則是其中情緒飽脹的一個。


       我曾是個極不用功的學生,秉持「高中生就是要玩」的信念,縱情於琳瑯滿目的課外活動,與同學們熱愛的流行之中。寧可殫精竭慮的投身於社團,也不願花一絲一毫的心力在課業上,每每仗勢著「天縱英才」,在考前「一目十行」,考好便沾沾自喜,考差便寬慰自己只是因為沒有認真。對課業長期的應付造就怠惰的習慣,因此,當學測的號角聲響起,我竟找不回戰士的姿態。此時,教導我多年的老師化為了嚴格的訓練者,先痛斥我先前散漫驕縱的學習態度,更時時刻刻督促鬆懈的我,使我第一次嘗到了盡力的滋味。

       於是,當我揣著炙熱的心,幾近蹦跳的將滿級成績單獻給老師時,那如同在討論天氣般平順的眉眼、冷淡的語調,甚至關於滿級分也不代表滿分的玩笑,都讓我宛如踩空樓梯般不知所措。牽動著勉強的嘴角轉身而去時,淚水倏地掙脫理智的韁繩,放肆流著。究竟要考到多高的分數,老師才會滿意呢?難道整個暑假的拚搏,老師都沒有看見?


       放學時,我鼓起勇氣,在辦公室明晃晃的燈光下,將數月以來所有的不滿與委屈全盤托出,包含對苛責的難以消化,頻繁督促的壓力,以及期待讚美後的失落。


      老師靜靜凝視著我,眼神似一汪深不見底的潭,她輕輕喊了我的名字,並問道:「你為了什麼而讀書呢?就只是為了別人的肯定嗎?」我輕輕搖頭,臉上帶有被深深撞擊後來不及反應的淺淺木訥。老師極其詳盡的回答每一個疑惑,娓娓道來每一份被我曲解的苦心,更以嚴肅而深刻的神情重複提起他對我的深深期待。語罷,老師變魔術般地眼前一晃,變出一個常見的黃色大信封袋,叫我打開來看看。「妳看看這是什麼?在妳告訴我成績快要宣布時,我就準備好了!我對妳這麼好,妳竟然這樣曲解我。」信封中,一張精緻而不失可愛的書籤,和一條長長的巧克力棒靜靜躺著。原先因委屈而落下的涓涓細流,此刻竟如洩洪般洶湧而出。淚水中,蘊含著遲來的理解、難掩的愧疚,以及誠意的感恩。每一處受稜角磨礪的傷痕,此刻,都在模糊中發光。


       《莊子》中有云:「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聖者於面對外物時,並不刻意拒絕或迎接,僅如鏡般以心映照而無所保留,因此能超越外在而不受其傷害。鏡子,永遠反映著真實,不沾染上個人好惡的執著。老師想教導我的正是如此。奮力追逐名次與掌聲的我,早已忘卻讀書的本質,而唯有一顆如明鏡般澄澈而平靜的心,方能映照出苦口中包藏的婆心,平息讚美後激起的圈圈漣漪,更能以正確的動機堅定向前。一句隨口的肯定或許容易,用心若鏡的實踐卻誠為困難,老師選擇了更必要而艱難的內容,為我上了一堂改變一生的課。在所有模考的幻影過去後,蕩漾的湖面終歸平靜,唯有一份以用心傳達的深刻,沉在湖底,照耀真實的本質。

 

       〈藝術的感動與省思〉     蘇妍希

        步入藝廊中,我的雙眼不自覺地被一幅巨大的畫吸引︰馬克﹒羅斯科的作品《十號》。《十號》這幅畫作是由輪廓並不清晰的兩個長方形色塊組合而成,上方是約略占三分之二個版面的橘褐色色塊,邊界的線條和背景的黑色柔和地彼此暈染著,融合在一起。


       這幅用色簡單直接、沒有複雜圖形的作品令我聯想到我最喜歡的漫畫《灌籃高手》,不僅是因為它的用色和籃球有些相似,更是因為它給我的感覺和灌籃高手一樣,純粹而充滿力量。《灌籃高手》中,我最喜歡的場景是一位名叫三井壽的角色縱身一躍,舉高雙手,準備投入三分球的瞬間。我喜歡那一刻屏氣凝神,只渴望將球射出一道完美的弧線並落入球框的純粹,在那一秒的醞釀中,三井的眼中只有球框,周圍鬧哄哄的觀眾、緊追盯人的敵手彷彿都不存在,空氣凝結而靜謐,唯一聽見的只有自己的心跳聲。


         這幅畫亦是如此。馬克﹒羅斯科力圖以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顏色反映深刻的象徵意義,他欲以極簡的手法對人的情緒產生最純粹簡單、直擊靈魂的撞擊。他說︰「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他認為好的作品是純粹的,與任何東西都無關。他拒絕談論他的技術,只專注於透過畫作,走入觀眾的靈魂深處。馬克﹒羅斯科的作品《十號》和《灌籃高手》不約而同地我感悟到:追尋自我的想望是一個非常純粹的過程,絕不摻任何雜質。


      近來,我因大考在即,內心十分地躁動不安,腦內雜亂的思緒似夜市紛擾的嘈雜聲一般,令人心煩意亂。來到這間藝廊,遇見《十號》卻令我明白,追尋夢想的過程可以是專注而純粹的,我不需要有過多的考慮,只要雙眼凝視著球框,旁若無人似地舉起雙手,奮力一躍……


張老師創作藝坊作文國文教室


http://www.openminded.asia/index.php?view=products&g=26#mainstage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

有一位青年在美國某家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連小孩都能勝任,就是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

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至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沿著蓋子回轉一周,作業就算結束。他每天如此,反復好幾百次地注視著這種作業,枯燥無味,厭煩極了。

他想創業,可又無其它本事。但他發現罐子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結束了。他想,在這一連串的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是不是能節省點成本?

於是,他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研制出37滴型焊接機。但是,利用這種機器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油,並不理想。

但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機。這次的發明非常完美,公司對他的評價很高。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

雖然節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劑,但「一滴」卻給公司帶來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

這位青年,就是後來掌握全美制油業95%實權的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  

人生的改變總是從小的方面開始的。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天清朝的文學家紀曉嵐到五台山遊玩,走進廟裡,方丈上下打量他一番,見他衣著還算整潔,儀態也一般,就招呼說「坐」,然後喊「茶」,意思是讓小和尚端一杯一般的茶過來。

寒暄了幾句,知道他是京城來的人,趕忙站起來面帶笑容,領他進了內廳,忙著招呼說:「請坐,泡茶!」意思是讓小和尚單獨地沏一壺茶來!

後來經過細談,得知這位來者是有名的學者、詩文大家、禮部尚書紀曉嵐的時候,方丈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來,滿臉賠笑,請進禪房,連聲招呼說:「來來來,請上座!」又大聲說:「泡好茶!」

然後這位方丈很快地拿出紙、筆,請紀曉嵐留下墨寶,光耀禪院。紀曉嵐提筆一揮而就,是一副對聯。

對聯是這麼寫的:「坐,請坐,請上座;茶,泡茶,泡好茶。」

方丈看了,尷尬地無地自容。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毛病」?

古代,馬在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人們在購買、挑選馬匹時對馬的要求特別嚴格。古人在相馬時往往要要先看一匹馬的毛色如何,並據此判斷馬的優劣。

徐咸《相馬書》說:「馬旋毛者,善旋五,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也。」意即馬身上的毛旋有好有壞,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

之後,「毛病」由專指馬擴大到其他事物,凡是有缺點,都可稱為毛病!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屈原姓屈嗎?

屈原,名平,字原,羋(ㄇㄧˇ)姓屈氏。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姓是有血緣關係的整個部族的共同稱號,氏是某個支系的稱號。

當時,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屈原不叫羋原。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雍正二三

百變造型

雍正讓他的畫師畫出不同的帝王樣貌、穿越時空化身為老農、隱士、道士、歷代文人或置身西域、蒙古甚至戴上西方假髮呈現歐洲仕紳形象!

說話之道:

年羹堯出征西北,戰事緊張已經十一天沒有碰過枕頭了,呈上摺子:「自賊人蠢動以來,西寧四面隘口既多,惟東面系我來路,十分緊要……臣之未能就枕者已十一夜矣。」

雍正回覆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真正社稷之臣。」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情誼深厚的相關成語

         齧臂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爾汝之交: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的交情。

         總角之交:從小便相契要好的朋友。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一人之交:形容友誼深厚,親密如一人。

         布衣之交:貧賤時所交往的朋友。或比喻患難知己的朋友。

          管鮑之交: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交至深。見列子.力命。後用來比喻友情深厚。

          羊左之交:羊角哀與左伯桃,春秋時燕人。聽說楚王賢明,相約投楚。路中為雨雪所阻。如前進,因衣食不足,將凍餓而死。左以自己所學不如羊,同死無益,留贈衣食,促羊獨行,而自在樹穴中死。羊至楚為上卿,顯名當世。乃啟發左屍,備禮安葬,旋自刎而死。後用以比喻生死之交的摯友。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寫、國文滿級分榮譽榜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原是建築上美學的概念。

《說文解字》:「門,聞也,從二戶;戶,護也,半門曰戶。」「門當」與「戶對」其實是古民居建築中大門的組成部分。

門當,是置於門口的一對石墩或石鼓,

戶對,則是大門頂部裝飾門框的門簪

古時媒婆替人提親時,會專門看這家門框上的門簪,如果雙方的大門上,門簪數目相同,門枕石大小相仿,就會被認為是「門當戶對」。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的樂趣                        蔡昕伶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孩童與少年總是可以以充滿好奇、全新的眼神看著這個我們或許都已習以為常的世界,詩人所做的,便是向他們偷學了這份心情享受這個世界所給予的一切。而建築大師萊特也在故事中展現了同樣的生命態度——筆直的前往目的也許確實可以比他人先到數步,但若不願為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稍加駐足,就會與許多快樂和美好擦身而過。

  幸福快樂,是多數人終身所求的一切,自然我也不例外。我曾費盡心思追求這四個字,將自己弄得疲累不堪,卻如試圖將陽光握於掌心之中一般徒勞無功。很快的,我便察覺到追尋的盲目,我所追尋的難道不是快樂嗎?為何不但沒有感到快樂,還落得一身狼狽?直到某天我無意間讀到了程顥的〈春日偶成〉,我才意識到自己誤解幸福快樂的真諦。我在追求的過程中太過專注於「幸福快樂」的目標,反而丢失了體會一切生活的樂趣與美好的機會,丢失了通往快樂的鑰匙。

  為此,我如詩人所說的開始嘗試重拾年少時的心境——開始花數分鐘看一朵雲、跟著行軍中的螞蟻一同前往牠們的目的地,蹲下身與一朵野花平視,躺在草地間感受微風的輕拂……。我注意到,當時想死死的攢在手裡的陽光,卻在放鬆的攤開手心後發現全身早已被朝陽蓋上了一層輕軟溫柔的祝福。全心全意所追求的快樂,在慢下步伐後才意識到生活的樂趣其實無處不在。

  人生就像是一列開往墳場的火車,每個人所面對的終點都是相同的。但在列車的行進過程中,我們卻可以選擇看向車外明媚的風景,好好體會這短暫的生命中每分每秒都存在的,生活的樂趣。


賞鑑                             黃子晉


    一幀圖畫、一張稿紙,有層疊的油彩或動人的文字使人賞玩,然而事出有因、下筆有人,也總有個巨大的生命撐起作品底蘊的小小宇宙。毫米之厚的畫布,是賞者和創作者間的傳送門,更是今日和曩昔的窗口,帶領我們以萬花筒般的多面向遨遊其間。

   在《林泉高致》中,指明了創作者對於大自然的刻畫,追求的並非細膩至微的雕鑿質地,而是拉開焦距,擷其在不同的角度、襯物上投影出的本質形態,觀其節氣輪轉中的轉變,體察出自然的真實;以適當距離捕捉表象上的神情,也保留了空白供賞者游刃當下時空大觀,而不拘謹於作者之眼。於張秀雅而言,向日葵梵谷的生命像撥轉頹放的花,壯闊的心志,亦或顛簸的生平增亮了圖畫,賞者和作者,又或窗外陽光湊一腳的對影成三人,更帶動了欣賞境界的多向閃光。 

     但如此創作和賞鑿的對話,需要時間的醞釀。想起家旁住著名畫家奚淞,他的畫有一杯水杯的描繪,也有觀音淡白的勾勒,平淡無奇。而就像在畫展中的大眾,總冀求在「大師」作品中看見偉大,卻不曾尋得對話之途。直到在大考前聽了他生命的分享:如何孤身遠渡來、在人群中嘗試定位自己,又如何在佛法的解脫中,學習放下人生的「我執」。那幀畫中的杯水,究竟是他以廣大的生命下筆,也以佛法的哲思為角度將經歷的神氣大化圖畫的平白;而畫中的陽光在玻璃杯中的呈現,在我一窺畫室中畫作取景的現場才明白,一日當中陽光的移轉都縮於那平實卻深厚的彩度。其實在簡單的構圖中,透過多方的欣賞才得以見其「真形出矣」。

     欣賞和創作從來不是單向的,而是納尼亞的衣櫥般藏著更大的世界,也只有透過三稜鏡的折射,才能一窺陽光色散的真實面貌。



張老師創作藝坊作文國文教室

http://www.openminded.asia/index.php?view=products&g=26&sg=44&d=111#mainstage

邱小嵐國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